蚕豆又名胡豆,江浙一带又称寒豆,叫它蚕豆,或取其外形似蚕;说它胡豆,可能与其系外来物种有关;将它称作寒豆,则是从另一个层面对它的诠释:一是对它是越冬生长的寓意,二是剥开豆荚可见其内有层松软的白绒紧贴着豆粒,犹如包裹着棉絮防寒,如此看来,用“寒”字称呼,是恰如其分的。
每当我看到那豆荚油亮,豆壳碧绿,颗粒饱满的蚕豆,便勾起年少时在蚕豆上市中发生的趣事。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,价廉物美的蚕豆不仅成为餐桌上的美味,而且还是孩子们手上的玩具。
男孩们将剥出的豆粒,用削笔刀在离尾部的三分之一处将豆皮环割一圈,剥去三分之二的豆壳,将豆尾朝上竖起来,就是一个头戴钢盔、下面露出个尖鼻、鼓着腮帮子的士兵头像,再用圆珠笔在豆肉两旁点上眼睛,一个豆粒玩偶便成。若更加精致点可再用二刀,在头盔中间雕出条连接两边、贯通下巴的系带绳,就像一个用扣带系紧钢盔的士兵头像,我们称它是带钢盔的美国兵。
女孩们则在大人叫她们剥鲜豆瓣时挑选好豆子,用刀拦腰将豆皮划开,将下半部分豆壳完整地剥下,收集起来,然后按手指的大小套上适合的豆壳。指头上便像涂上了绿色的甲油,只是粗糙得有点夸张,倒也印证了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”的名言。
忘不了,还有用含铬的牙膏壳从小贩那里兑换数十颗“五香焐酥豆”,那蚕豆的糯呀,食后留在嘴里的香呀,真是没话说了……
葱花蚕豆、咸菜豆瓣、油汆鲜豆瓣、豆瓣夜开花羮……这些都是从后楼阿姨、宁波阿娘、苏北大妈那里尝到的用蚕豆做出的美味。今天写下这些菜谱,心里有一种如数家珍的感觉。后来我知那著名的上海五香豆、四川郸县豆瓣酱等都是这不起眼的蚕豆蜕变而成。
又逢蚕豆上市的季节。现今的蚕豆除了尝鲜,再没有孩子动手把它制成玩具去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