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君从大龙湫回来,说没见着老易,连老易的铺子也找不到。我嗒然若失。
认识老易还是两年前。那次到雁荡山旅游,整整一天,导游就是不断地做启发工作:“看看看,对面山头像蛤蟆吗?那是蛤蟆的头……”“看看看,左边山头像老道吗?那是老道的冠……”我抬着头,不停地转过来,转过去,——像?——不像?人累,心更累。
想不到吃过晚饭,导游又把咱们拉了出去。继续上山,还是看像不像。据他介绍,天色半黑,山峰衬在半亮的天际,是看像不像的最佳时刻,是保留节目。
走到山脚下,我活动活动脖子,下定决心,再也不去看像不像了!我说就在山脚下逛逛,等你们下来。小旗很快消失在夜幕,我也轻轻松松地开始溜达。这家是卖伞的,各种各样的伞。多少年没见的竹骨油布伞,粉红嫩绿的西湖绸伞,巴掌大的迷你伞……
第二家卖打火机。五光十色,还有跟真手枪一样的枪式打火机。接下去几家,卖竹器、卖树根制品、卖仿古的青铜爵青铜鼎。见我一副什么都不想买的样子,老板们懒得点头。
最后那个小店门前有个老师傅蘸着水拼命磨什么,我以为是卖刀剪的铺子。瞅瞅小旗还没下来,走近去看,却不是卖刀剪的。
玻璃柜里陈列着许多汤团大小的黄杨木雕,有神仙、人物以及十二生肖。墙上陈列一组光洁如瓷的牙雕,表达着唐僧师徒的千辛万苦,孙猴子还是手搭凉棚探路的模样。旁边是拳头大的石雕:浮水的牛,带水珠的荷叶,蒂上连叶的仙桃……我朝“磨刀”师傅看看,发现他手里磨的,是石头。师傅朝我看看,继续磨。原来是位雕刻家。
我认真起来。有个玻璃柜,晶亮的射灯照得柜里金壁辉煌,肯定是精品无疑了。凑过去,瞧得仔细。不知不觉,磨石头师傅已经站在背后。我环顾小店,见一匾额:“治石斋”。老师傅说自己“姓易,容易的易。”射光灯下,一块书本大小的青黄石头,镂雕出长须飘荡的河虾、悠悠水草、漫游的鳊鱼,标题是《水世界》。一块带黄皮的乌黑大石,顶部雕了七八个古人,好像还是神仙,热热闹闹开会的模样,标题:《醉八仙》。
更有趣的是,一块横石,雕成浮着的大水牛,在夏天的烈日下,躲进荷花叶丛里。两个牧童手擎荷叶,趴在牛背上戏水。我一时倒也很想变成小人,钻到荷花荡里去。
我长舒一口气,敬重地朝磨石头师傅雕刻家点点头,指指《荷叶牧童》,“什么价?”“五千。”我不响。“出这石头的坑,已经没石头了。”老易解释。
继续看下去。
一头威猛而驯顺的豹子上,半躺着曼妙的少女。少女仙裾飘飘,豹子刚刚出林。我一下子怔住。忽然记起了什么。是的,很可能是《山鬼》。记得几句:“……乘赤豹兮从文狸,辛夷车兮结桂旗……”这个老易师傅不简单,山鬼。看着这位胸前挂围单,浑身石粉,有点像补鞋匠似的磨石头师傅,我一时说不出话。手却赶紧在裤袋里摸,暗中清点大概还有几张大钞。我急急巴巴地问,您的石雕作品里,千把块钱的有没有?
磨石头师傅见我真诚,有点舍不得地打开锁,捧出一尊石雕说:“巴林石的。”一尊澄黄巴林石浮雕大肚弥勒佛,富丽堂皇,非常大气。我捧过来,捧回了家。
今年听闻吴君要去雁荡山,我特意请他到大龙湫山下找老易铺子,帮我买两件东西:一是荷叶牧童,二是山鬼。可惜吴君回来说老易和他的铺子都已经不知去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