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记者 周琳
“一日无废”,顾名思义,即:将环保理念充分融入生活,在一日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垃圾,同时控制必然产生的垃圾量。
日前,有一群热心环保事业的年轻人向“一日无废”发起了挑战。“一日无废挑战”项目的创立者之一Justin,将源自杨浦的时尚体验项目,成功复制到位于松江区的上海赫德双语学校的高中校园内。他与组员们在一周的时间内,尝试了“一日无废挑战”,记录下正常一天产生的垃圾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,对环保理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。
聚沙成塔 积少成多
对照“一日无废挑战”标准,Justin带领的项目组成员各显神通,开展“无废行动”:环保袋时刻准备,手帕重出江湖,千奇百怪的“垃圾桶”横空出世,空调进入休眠期……
“一般情况下,我每天会产生至少2公斤的垃圾,其中包括大量塑料用品、厨余垃圾。环保实验的那天,我只产生了2个塑料瓶和几张纸巾的垃圾。”Justin说,“就拿我体验‘无废’的那一天来说,需要注意的事情超过了10项,包括去超市自带环保袋、餐巾纸尽量换成手帕、少吃零食减少塑料制品的产生、草稿纸多次利用等。”
“减少生活垃圾,倡导无废生活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,项目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绞尽了脑汁。
“一天的体验,就让我感受到了环保普及的难度。”Justin表示,“推广‘无废’环保生活很有意义,可通过组织开展一些环保类活动,或社区大规模的‘无废挑战’,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,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。聚沙成塔、积少成多,每个人环保上的一小步,就是社会的一大步。”
升级拓展 向更大范围辐射
今年7月1日,杨浦团区委联合杨浦区绿化市容局、爱分类爱回收、Upbeing行动村平台发起“一日无废”线上挑战活动,吸引数百名青年踊跃参与。
新江湾城街道是全市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示范街道,也是此次“一日无废”挑战活动的分会场,来自街道、职能部门派出机构、居民区、辖区学校、湾谷园区企业等的近百名青年加入挑战,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。
“‘一日无废’挑战是一次轻度参与的线上环保行动,我们可以升级、拓展为举办无废会议、打造无废办公室,甚至是无废校园、无废社区。”新江湾城街道团工委书记陈玲认为,“如今,不少城市都面临‘垃圾围城’的压力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、工作中的努力,尽量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,促进垃圾的再利用、再循环,从而推进‘无废生活’‘无废工作’。”
Upbeing行动村平台是定海路街道原心社区服务中心打造的线上虚拟社区,通过网络空间,让“一日无废”挑战向更大范围辐射。
共享单车绿色出行,走路、爬楼替代乘电梯,自带杯子、餐具“光盘”行动,外卖零垃圾循环餐盒……各类环保行动、环保“金点子”,在网友实践中,碰撞出智慧的火花。
让“废品”重获新生
项目组成员体验了“一日无废”之后,观察生活的视野更开阔,处理问题的“脑洞”开得更大。
“虽然中国很多地区及全球多个国家都已经开始了垃圾分类,合理利用再生垃圾,但仅有9%的塑料垃圾被回收再利用。”
“有些地区会使用焚化垃圾的办法,但燃烧垃圾会产出大量温室气体,影响生态环境。”
“垃圾填埋场中的垃圾会释放有害气体、物质并渗入地下水,污染地下水源。对于现在垃圾产出的趋势,我们不能坐视不管。”
“一日无废”体验中感受至深的垃圾处理问题,如何以个人、团队的力量参与解决?
控江中学艺术总辅导员、市级创新实验室高中文创中心主持人王独伊在开发“社区文创课程”时,进行了大胆的探索。她把课堂搬进社区,带领学生走进定海路街道旧改征收基地,让他们收集各类废弃物品,结合“废品”的再生利用,设计出彩虹小马、废弃牛奶箱书屋摆件、孙悟空定海神针电线杆报警器等文创产品。
定海老街区四处可见锈迹斑斑的废弃自行车,王独伊结合对世界名画《呐喊》的理解,引导学生们变废为宝,将废弃自行车铃变成装置艺术品;针对塑料废弃垃圾的重生计划,结合对波洛克抽象艺术的理解与解读,采用塑料包装等废弃物,通过滴胶手工制作工艺,创作出晶莹剔透的艺术装饰品。
王独伊表示,虽然真正的“无废”生活实践起来困难重重,但每个人只要行动起来,从小事做起,就能为环保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。
日前,控江中学传出喜讯,7名高中生在参与“社区文创课程”之 “一日无废”挑战后,结合杨浦旧改征收基地“废品”的再生利用,设计出独特的文创产品,斩获2020第六届上海创客新星大赛“文创新秀”项目7个大奖,包括2个一等奖、1个二等奖、4个三等奖,为参赛“文创新秀”项目获奖最多的单位之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