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5版:评论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洋咖啡卖高价的合理与不合理

    ■王子辰 刘彤

    一杯洋咖啡“物料成本”不足4元,售价却高达数十元;一杯洋快餐豆浆售价7元、所用豆浆粉成本不足1元……一段时间以来,关于一些商品“暴利”的批评,看起来颇让人义愤,实际却有点简单粗暴。
    事实上,价格与“物料成本”无关的例子还有很多。就以电视台广告为例,凌晨三四点的广告经常无人问津,但一些黄金时间的广告时段,却往往拍出数以亿元计的“标王”。而凌晨和黄金时段广告的“成本”,又能有多大差别呢?
    任何一家企业在依法经营时,都要承担工资、社保、税费、房租、固定资产、研发、公关、水电等很多成本,为产品和服务定价时,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。指责豆浆粉的物料成本和售价不成比例,用一杯咖啡的物料成本证明企业的暴利,经常是没有意义的。
    举这些例子,并不是为所有暴利辩护。而是想说,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,高度竞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定价是否合理,唯一的标准就是消费者的接受程度。诚然,消费者总会抱怨价格太高——谁不希望东西便宜点卖呢?但只要企业不涉及行政或政策性垄断,消费者都可以用钞票来“投票”。倘若真有企业在同行虎视眈眈之下公然维持高价,那迟早会被消费者抛弃。而对于“暴利”指责,商家每天门庭若市、排队等座的现状,才是最有力的回应。
    而真正需要关注和监督的,不是这些消费者随时可以“抛弃”的行业和企业。咖啡店各式各样,土洋都有,实在不行还可以到超市买速溶的,不必非得每天去一家店喝一杯咖啡。还有其他爱喝茶或是爱吃大蒜的人,不喝咖啡也没啥。要监督企业暴利,不妨把目光盯向那些仰仗行政干预、结成价格同盟的行业和企业。
    记者日前在浙江采访劳动密集型企业时,某纺织企业老总说:“LV这个包,实际上是人造革的,为什么能卖一万多?如果既没有品牌,也没有技术含金量,那很快就结束了。”近年来备感劳动力成本、人民币汇率上升压力的中国企业,倒不妨以上述豆浆、咖啡为师,争取把物料成本仅为“白菜价”的产品和服务卖出高价。所谓经济转型升级、占据价值链上游,不正是这个意思吗? (来源:新华社)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要闻·综合
   第03版:城事·三区
   第04版:生活·资讯
   第05版:评论
   第06版:专题·社工委
   第07版:五角场·文苑
   第08版:民生·社会
“自愿延长缴费年限”需要制度前提
言论观点
增加保安也无法确保行医安全
逆差
银行服务以人为本还是以钱为本?
洋咖啡卖高价的合理与不合理
杨浦时报评论05洋咖啡卖高价的合理与不合理 2013-10-29 2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