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钟喻 文
幼时和其他人一样,刚会读书写作文时总喜欢写上“烟囱林立”、“炊烟袅袅”之类的套头话,画画时也总会画上一排排高高的烟囱,并添上长长的、围柱绕腾的浓烟,在小孩的眼中,似乎只有烟囱才能体现城市的欣欣向荣和勃勃生机。的确,那时城市中真可谓“烟囱林立”,尤其是生活在杨浦、闸北等典型的工业城区,数不清的大小工厂几乎都有一根烟囱(钢铁厂还不止一根),有时候就紧贴着居民生活的弄堂,人们也习以为常。
高高低低、粗粗细细、形态各异的烟囱,俨然成了当时都市一景,同时又成城市标志性建筑。小时候去宁波老家探亲时,坐“工农兵”客轮夜里从海上返沪时,黎明前老远看见外高桥冒着红光的大烟囱,就知道船己驶进了吴淞口;再看见杨树浦发电厂那根硕大的红砖水泥烟囱,就知道十六铺快到了。烟囱,成了年少时的经典记忆。
及至长大,才知道耸立的烟囱其实是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源之一,人们想方设法治理着那些“黄龙”、“黑龙”。有一段时间,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,工厂里烟囱冒出的烟似乎也没以前那样“触目惊心”了。再后来,伴随着城市的发展,工厂企业的改革搬迁,大批产业工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下岗、转岗,许许多多的烟囱在我们的视野里渐渐地、悄无声息地消失了,就连“中国最老”的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里“远东第一大烟囱”一夜之间也轰然倒地,令许多想将它保留下来作纪念的人士难过了好一阵子。环境质量提高了,但我们眼中熟悉的风景中又似乎欠缺了些什么,让人怅然若失。
幸运的是,我们至今仍可以在城市街区的某些地方看见烟囱的身影,不同的是,这些烟囱如今则在发挥着历史的观照和旅游的功能。
多年前市里在建徐家汇公园时,特意保留了原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;后来,开发长风生态商务区,上海试剂总厂留下的烟囱被改造成园区一景;杨浦区在上海矽钢片厂原址建设的“城市概念”创意园区,将钢厂的标志性建筑烟囱和大型龙门吊都“原汁原味”留了下来;上海世博会更是将建成于1985年、高度为165米的南市发电厂大烟囱直接改造成市博气象信号塔……
这些保留下来的烟囱,如同浦东滨江大堤上的铁锚和缆桩,世博园内的江南造船厂的旧船坞、老厂房,长风生态商务区边的旧仓库、老码头,徐家汇公园内的老唱片公司“百代小红楼”老古董一样,体现了我们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底蕴,是城市发展的宝贵遗存和沧桑背影,更是城市文化、建筑发展的血脉传承,它们将与城市的更长久未来相映成辉、彼此叠加、不分你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