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旦党委研工部该项目指导老师潘孝楠介绍:“在校园微信公众号‘复旦百晓生’为学生提供校内常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,我们发现‘去某某楼怎么走’之类的问题非常频繁地被询问。于是,我们萌发了设计制作一份可供移动终端使用的校园电子地图的想法。”
起初,团队成员想使用GPS技术实现用户定位,但很快发现,由于校区范围较小,使用该方法产生的误差足以导致用户与目的地“擦肩而过”,于是转而尝试二维码扫描技术终获成功。用户通过扫描邯郸校区主要建筑物名牌、路标、指示牌等上的二维码,即可完成自身定位,再输入想要前往的院系、部门或建筑名称,就会收到一份导航地图,清晰标识出当前所在位置、目的地位置及两点之间的路线,彻底告别“路在嘴边”的传统问路方式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地图同时支持以特色建筑物的别名或昵称作为搜索关键词。
该地图初具雏形后,团队成员并未就此止步,而是致力于将复旦深厚的校史文化底蕴融入其中,打造一份独特的校园文化电子地图,让学生和参访者于行走校园间体悟复旦精神。为此,团队成员一边继续优化系统、改善查询效率,一边在校档案馆、校史研究室、信息办以及历史系等部门、院系的支持下,搜集整理了50余处邯郸校区主要地标的校史文化信息,以期在用户定位和搜索时能够同时推送相关地标的历史渊源、重大事件、功能职责等信息,实现校史文化导航。
潘孝楠表示:“下一步,我们计划将‘复旦百晓生’整理的每周讲座信息以地点为关键词,整合到这份地图中,并尝试集成时下流行的基于位置的社交功能,由用户以地点为关键词自主添加自己在该地点发生的事。” ■傅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