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8版:五角场·文苑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长辈版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擀面微感

  ■周彭庚 文

  舀一碗面粉,加一点清水,拌和,揉捏,擀切,经过一系列并不繁杂但亟须细心、耐心的操作,一盘光滑、滋润、筋道的手擀面就做成了。

  静默抗疫,为消化大礼包中的面粉,荒疏多年的“手艺”又重新一展身手。

  当年插队,成天吃的是“三麦(大麦、小麦、元麦)”之一的元麦磨成的“粯子”。它产量高,折耗少,饱腹感强,但又粗又硬,下咽时卡嗓子。“吃面条”改善伙食时,队里都是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。不自己动手,会被视为“异类”——懒虫。逼上梁山,我们都学会了“擀面条”。而且,还学会了做酱菜、腌咸蛋、捞螺蚌、搓绳子、编筐子等生活本领和技巧,有些女生还学会了织毛衣、纳鞋底等女红。这也是入乡随俗吧,因为,在农村,生活用品的大部分“自给自足”,只有多才多艺,各种农活、生活技巧“拿得起,放得下”的能人,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,具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和凝聚力。现实生活的例子让我们更懂得“艺不压身”的道理。

  当地流行一句话: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。这与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异曲同工。掌握劳动技能、技艺、技巧,即使在今天,也是重要的。虽然社会分工极其细化,“高科技”不断涌现,但聪明大脑的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,都离不开能工巧匠的圣手。“台上三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”高超的劳动技艺的养成,同样如此。大国工匠的培养,任重而道远。

  而此时,当年学会的“擀面”小手艺,在特殊时期,又派上用场,让我感受颇深,真是,勤学技艺必有用,悬帆济海总有时。

 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:

  zfk@yptimes.cn,欢迎投稿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要闻·综合
   第03版:城事·三区
   第04版:民生·社会
   第05版:评论
   第06版:资讯
   第07版:专题
   第08版:五角场·文苑
擀面微感
再见,团长
玉兰(同济校园)
陆家石桥的阳春面
重逢一个簇新的春天
杨浦时报五角场·文苑08擀面微感 2022-08-02 2 2022年08月02日 星期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