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任炽越 文
静态在家,餐桌计划安排,虽不至于吃不饱,然缺了食物的自由选择,时有选择性饥渴,嘴巴里总感淡而无味。无聊时就会想到很多美食,特别是以往食物紧缺时,那不是美食的美食。陆家石桥的阳春面,就会不时想起。
陆家石桥是一条路,离我家不远,是小东门菜场旁的一条又短又窄的小路。它一头连着东门路,一头与方浜路相接。据说以前方浜路是条河流,陆家石桥就是河上的桥。而所说的陆家石桥阳春面,就是陆家石桥路与方浜路接壤处,转弯角子上一爿点心店里的商品。据说这家点心店是解放妇女劳动力的产物,店员大多是阿姨妈妈,店名叫什么,已记不起了。
点心店不算小,有好几开间门面,但看上去比较简陋。店堂里摆了十多只八仙桌和长条凳,一头靠墙砌了个大灶,整天雾气缭绕,一只鼓风机不停地响着。灶前的大师傅手持长长的竹筷和竹编的漏勺,一年四季满头大汗地站在灶前,捞面下馄饨,忙个不停。
阳春面是店里商品中的“地花板”,售价最低。店里还有大小馄饨,肉丝菜汤、大排、辣酱、荷包蛋等各式面点。但我们当时的经济条件只能吃阳春面,那阳春面就成了我们眼中的美食。
当时十六铺东门路商业繁华,附近除了陆家石桥这家点心店外,还有好几家。东门路摆渡口的十六铺点心店,不仅店面大而且正规,里面除了大小馄饨、各式面点,还有小笼包子、生煎馒头和春卷等,因离十六铺码头不远,整天顾客盈门。
22、25路终点站对面的一家饮食店,除了供应饭菜外,也供应馄饨面点,饮食店的灶头正好对着车站。在调度亭开车的铃声中,不时传来大师傅的锅铲声和“大排面好了”的叫喊声。
还有东门路尽头,大名鼎鼎的德兴馆,也兼营馄饨和各色面点,不过专门去德兴馆吃碗馄饨和面点的人很少,店里的面和馄饨大多是供就餐人点的主食。
陆家石桥阳春面,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美食,不仅仅是它价格低廉,与其他几家店的阳春面相比,它很有自己的特色。
每天三四点钟,店员们就来店压起了面条。面条略宽而薄,煮熟后捞起来透光,放在嘴里有嚼劲,不像其他店的面条,放一会就会糊了。阳春面虽卖得便宜,用的汤水也是高汤,再加上一勺猪油,临端上桌前,撒上一把葱花,虽是一碗光面,却也香味四溢。
陆家石桥阳春面,当时只卖区区8分钱,但我们也不是经常能吃到的。
点心店靠近小菜场,有时春节前去菜场买计划紧俏商品,弄堂里的小伙伴常常凌晨结伴去排队,这时母亲就会给我们3分钱大饼铜钿,让我们买个大饼充充饥。我们都嘴谗,在摊位前摆好了砖头石块破篮子后,就去陆家石桥点心店,俩人拼一碗头汤阳春面。油油鲜鲜、热气腾腾的半碗面下肚后,原先的寒冷顿被赶走了。
那时家里来了客人,流行用点心招待。往往客人坐了没多久,母亲就将一只小铝锅塞到我手中,让我去陆家石桥买两碗阳春面。面买回来后,母亲将面条盛在几只金边小盏里,端了上去,总会在锅里留些面条奖励我。没等母亲走上二楼,我已三口两口将面条吃下去后,端起铝锅,将带着猪油香的鲜汤也一喝而光。
陆家石桥美味阳春面的感觉,在那一喝间,就留在了我的胃里和心里。
成人以后,尽管在高档酒店,在海外餐厅,吃过不少富有特色、好吃的精美面条,但陆家石桥美味阳春面的味觉,始终无法替代。
或许,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,包括味蕾、感受,是无法替代的。一生的酸甜苦辣,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