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8版:五角场·文苑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长辈版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再见,团长

  ■陈茂生 文

  5月的最后一天,成了小区团购“团长”的最后一天。

  过往七十多天里,小区广场是各种团的临时“驻地”,也是邻里关注的焦点。每天早上5点半后,就有几个人忙着接货、分装和配送,居住高层的邻居眼尖,就在楼组群发信息:“奢侈品青菜到了,还有葱,哪位预订的可否慷慨分两根?”

  但此刻,几部平板手推车装着一袋袋蔬菜、水果后陆续离去,告示栏贴着一张白纸上有两行字“明日上班,分完闭团”。早起遛弯的邻居经过,与熟识的“团长”打招呼拉拉话,“忙了多天,该歇歇了”。

  前些时“封”成了个流行字。这边刚刚还在电话里聊着附近某小区“中招”了,“大门口拉起了警戒线”;放下话筒就看到通知,“请大家遵守‘非必要不下楼’的防疫要求”。

  压力陡增下多少有点懵懂焦虑,好在有“团”不仅温饱无虞,而且还知道“不是一个人‘关’在家里”。无论“封控”时“足不出户”、还是“管控”时“足不出小区”都不会有走亲访友了,家里门铃响除了“下楼做核酸了”,就是“你订的菜到了,快下来拿”。

  楼道外通常会有个“大白”一手拿着文件夹一手永远打电话,确认信息后在一个表格上打个勾,递过一袋肉蛋菜瓜果或熟食,就算完成一单团购。起初还会问“你是某团长?”看不见面孔总还知道高矮胖瘦、男女老少。

  以后就有了口碑。“‘长脚’团的青菜老新鲜”“小胖团的虾只只活蹦乱跳”……壬寅年阳春三月至氤氲初夏的每一天里,关注手机里“团长”发布的各种主副食品团信息,成了居家的主要内容。此时跟团“抢菜”就能享受楼上下单、楼下取货的待遇,朝“冰箱塞满,持久抗疫”的目标又进了一步。说须臾不可忽略是有点夸张,但时时留神是必须的,看见合适的立马跟团;赶不上趟只能眼巴巴地看看邻居能匀出点啥,再别别扭扭地“捡个漏”。

  “这是一段铭心刻骨的日子”,小区最多有多少团?说100个可能有点多,但一定不少于50个。团长多是光杆司令或夫妻老婆团,有六、七个帮手的当然是“大团”。而与传统“银货两讫”不同,顾客只看个图片或仅仅“蔬菜盲盒”四个字,就敢把几十、上百或数百元钱款付给一个陌生账号,然后长吁口气“总算抢到了”,神态轻松。因为人人皆知团座“官邸”是某号某室,没人敢把信誉、脸面和以后“混”在小区的“口碑”拿来开玩笑。

  团购提振坚守的信心,从初春到初夏,为每天付出的体力和绞尽的脑汁,都应该点个赞。那阶段里各楼各户门前时时会有一堆吃的用的,却少有丢失,“路不拾遗”蔚然成风。

  “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”一声令下,手机里十几个、几十个团失去保存价值。虽然早有期待,但摁下“删除”键那一刻还是有点怅然。

  再见!团长。希望新一版《辞海》出版时,会有一条注释:2022年疫情“封控”期间,通过智能手机终端“团购”物资的社区发起人、组织者,简称“团长”。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要闻·综合
   第03版:城事·三区
   第04版:民生·社会
   第05版:评论
   第06版:资讯
   第07版:专题
   第08版:五角场·文苑
擀面微感
再见,团长
玉兰(同济校园)
陆家石桥的阳春面
重逢一个簇新的春天
杨浦时报五角场·文苑08再见,团长 2022-08-02 2 2022年08月02日 星期二